首页
大满贯闯关介绍
产品展示
新闻动态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大满贯闯关 > 新闻动态 > 周代学 | 灶火与时光,一个厨子镜头里的十年古镇

周代学 | 灶火与时光,一个厨子镜头里的十年古镇

发布日期:2025-04-16 05:59    点击次数:170

石桥古镇位于成都市简阳境内,一直享"川中四大名镇之首"的美誉。石桥与其他古镇最大的不同是“以商立镇‘’,因而商业文化氛围十分浓厚。抗战时期,石桥的私营工商户多达千家,除米、糖、烟、酒、盐、棉、油、山货等商行以外,还有几十个行业和两百多著名的商号。有十多家银行金融机构在石桥设办事处。上海、武汉、等地的商人,络绎不绝地涌向此地,采购货物和推销商品。舟车往来,昼夜不停,听说码头进出货物万吨有余……因此有“小汉口”’的别呼。

石桥能成为四川的商业重镇,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和有利的地理位置。

石桥有古老的采盐业。石桥的采盐业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盐业,是封建王朝长期税收行业之一,据说宋朝官方就在石桥设有盐业管理机构。《文献通考》记载:宋孝宗十九年,即公元1181年,简州十九井,二十七万斤。简州盐业又以石桥规模最大最为集中。其次就是石桥的水陆交通,石桥位于沱江边上,水势平缓,岸高水深,船只容易停泊,形成了天然港口。陆地又是成都至重庆交通大动脉,贯穿石桥。因而明末清初以后,石桥就成了水陆交通枢纽。外地大批销往四川的货物由此周转,使石桥成为了川西,北,南的物资集散地。

展开剩余93%

谁能想到七八十年前,这江面有各种船只上千艘,川流不息的场面。而今只剩这一叶扁舟停留在江面映出了古镇的岁月沧桑,江水悠悠,它仿佛成了时光的守望者!

站在高处的楼顶俯瞰这遍摇摇欲坠古建筑,看见满是沧桑的屋顶,藏着岁月悠悠的故事,仿佛走进时光的回廊,仅仅才过去八十年也!曾经昌盛喧嚣的场景己被磨蚀殆尽,那些断垣残壁只依稀存在于古稀人们的记忆中,而且越来越模糊………

这是古镇最后的渡船,这船作为古镇水上交通工具,承载着人们跨越沱江两岸的出行需求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现代交通的发展,渡船退出了历史舞台也是必然。只可惜的是渡船上过渡者的影像被我弄掉了,有点遗憾。江畔石墙伴孤舟,尽显孤寂的韵味!

这码头是石桥古镇九大码头最后的码头,也是我们坐渡船停靠点。目视这黑白的石阶,感慨甚多!为啥不能保留下来?它是码头的最后见证者。在修河提的过程中也掩埋了,最后在不远处修了混泥土台阶,唉!你要知道它是多少人心中那最后一抹乡愁,这是我踏上石阶去寻找古镇岁月答案的起点,是我去品味古镇厚厚的历史感!

当我在镜头里看到这条老街时,职业本能告诉我它好像一道经典的传统名菜。那些错落有致、黑瓦覆顶的老房子,是历经岁月沉淀的招牌菜。瓦片的纹理就像菜肴的精致摆盘,展现着古朴之美;带着自然的温度与质感,若街上有做买卖更像一副清明上河图。每一条缝隙都仿佛诉说着往昔的故事,承载着老街的历史底蕴。

大年初一的下午我又来石桥转转,看见七位老奶奶宛如冬日里坚韧的老松,她们身着厚实而传统的衣裳,仿佛是岁月织就的锦缎,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光阴的故事,每一丝纹路都镌刻着生活的沧桑。但这个大年初一并不平常,过了几天就是口罩事件的开始,她们在彼此的陪伴中,感受到了那如陈酿般醇厚的年味和温暖。古镇的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凝固,只留下老人们摆龙门阵的声音和对生活的炽热热爱,在古老的街巷里悠悠回荡,宛如一首永不落幕的歌谣……

半边街上一个小小的天井,他们玩的是川牌,又名长牌,别小看这牌局,手中的牌好似岁月的书签,是时光的琥珀,锁住了那些悠闲的片段。每次我走到这都会停留,看着他们脸上那从容与满足,原来生活如此简单!

老街,更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,在镜头的世界里缓缓舒展着它的往昔。两只鸭子如同老街生活的灵动音符,在街道上悠闲地踱步。它们的身影,打破了上午九点过老街的寂静,却又与这古朴的氛围完美相融。看着这充满年代感的老街,思绪如风筝般飘荡,飘向那遥远而又温暖的过往,让人沉醉,让人留恋,让人在这黑白的世界里,寻找到一份心灵的慰藉。

八月的天空飘起了细雨,犹如银丝般雨水洒落在古老的青石板上,洇染出一幅朦胧淡远的诗意画卷。一位勤劳老者推着一辆老式三轮车穿梭老街中。这一刻我放慢了脚步,镜头也随之凝固,此时我的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与滋养!

其实老街的每一帧画面对我来说都是比较珍贵,不信你看;这画面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旧时光卷轴。那碗,似是承载着生活的烟火与温度。那行车之人宛如时光的匆匆过客,车轮滚滚,碾碎了光影,碾碎了过往,在古镇的石板路上留下浅浅的辙印。

我站在四楼的屋顶静静凝望着这眼前的这遍老房,闻着空气中带有岁月的味道,像是一杯陈酿的老酒,带着时光沉淀的芬芳,让我沉醉其中,难以自拔。十年间对岸早以高楼林立,车水马龙。而这边白色三层楼已经废弃,旁边的几间老屋已经消失………唉……

凡是老街上打堆堆的氛围我一般都会凑上去探个究竟,瞧这小小的摊位周围,弥漫着一种特别的气息,虽说是卖产品但还是比较热闹和有趣。这采耳的画面,满满都是生活的气息。你看专注的老板,还有享受的顾客。看着这场景,我仿佛闻到了人间烟火的味道,那是一种真实又温暖的感觉。这样的画面老街几年前都消失了,因为现在的老街即使赶场的日子也是空空如也!

当我的镜头触及它时,一股熟悉的温暖,如潮水般涌上心头,瞬间将我包围。看着这热气腾腾的场景,像是一把钥匙,打开了我心底那扇尘封的门。乡愁,如同潺潺的溪流,从心底缓缓流出。那些遥远的记忆,那些熟悉的面孔,都随着这股热气,在我的眼前一一浮现!

这是前些年老街传统清运垃圾方式,每次看着他那辆陈旧的板车,像是他与生活对峙的战场, 车轮在老街的青石板上吱呀作响, 似在低吟着生活的艰辛乐章。每一步蹒跚的脚步,都踩在生活的荆棘之上, 每一次用力的拉动,都承载着生活的沉重重量。这画面如一把温柔又锋利的剑, 直直刺入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。 让我窥见生活的不易,那是藏在平凡人背后的艰辛。也彰显着生命的倔强。 我在这感慨与心疼中,读懂了生活的真相,也学会了对生命的敬仰。

这张照片好像拍于2020年八月中旬,当时成都连续下了几天大雨,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古镇会被洪水袭击,但由于在成都上班没第一时间去现场。三天后我才赶去,洪水已经退去。墙上的水位还清晰可见。在时光的长河里,这是六十年一遇洪灾,老街上被洪水裹挟而来的杂物与垃圾肆意堆积,仿佛是时光破碎后散落的残片。那些残破的家具,七零八落地散落在泥泞之中,宛如失群的孤雁,在无声地诉说着洪水来袭时的凶猛与无情。每一条裂痕、每一处凹陷,都记录着写场惊心动魄的灾难。此刻宛如一位被岁月狠狠抽打的舞者,凌乱而落寞。这天下午我用镜头记录了老街被侵蚀每个角落。

老街上的每一帧温馨的画面,都仿若置身于梦幻的诗行。 那母爱,如潺潺溪流,淌过心房, 又似巍峨高山,尽显坚韧与担当。在这瞬间,我于无声中深深品尝, 母爱的伟大,是岁月镌刻的勋章, 是尘世中最温暖、最永恒的光。

茶馆最能反映四川的民情民风,也是四川最典型的生活方式之一,以前的茶馆就是谈古论今,吐炎納凉,交流行情,接洽买卖;叙事论理,明断是非,抽烟、打盹、发呆的地方:人声鼎沸,时日有序,渲染着市井烟火味,俨然一幅人生百态的风土画卷。

我每次来古镇都会在这老茶馆坐坐,泡杯茶也发发呆,偶尔拍几张,这天下午一点过这位老者有点不一样,一个人一杯茶一下午。坐在窗口的一角,烟不停的抽,我看着这烟雾悠悠升腾, 似是时光之河泛起的涟漪。 它缓缓上升, 带着记忆的温度与重量, 在空气中晕染开来。仿佛能透过这朦胧的烟霭, 看到时光的车轮, 正不紧不慢地向前, 碾碎了年少的轻狂, 缠绕着往昔的故事, 于无声处,诉说着流年的秘密。

冬日十点的老街,像被夹在晨昏之间,还隐匿于那缥缈的雾霭之中。雾霭,如一层神秘的面纱,轻柔地笼罩着老街,宛如一首流淌在岁月深处的诗。每一行诗句,都写满了时光的痕迹;每一个韵脚,都蕴含着古老的深情。这时,我如一位虔诚的行者,轻踏在这老街之中。每一步,都似踏在历史的琴弦上,弹奏出一曲深沉的乐章。

石桥古镇的桥很多,但主要是由三座桥组成,上河桥、中河桥、下河桥,而今我们常见的就剩这座下河桥了。

这天应该是赶场的日子,不然桥上根本没有卖菜的,我在这桥上来回徘徊几个回合,这卖菜的是一位六七十岁大爷,自己种的菜不是商贩。我的镜头也不敢直视他的面情,所以就拍了侧面,他用一把雨伞挡住风雨,旁边,堆放着一些白色的塑料袋,它们如同一只只洁白的蝴蝶,静静地栖息在摊位的一角。那辆简陋的鸡公车,它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,静静地停在摊位的一侧。它的车身布满了岁月的痕迹,车轮也在时光的磨砺下变得破旧不堪。然而,正是这辆简陋的鸡公车,承载着大爷的梦想与希望,陪伴他在乡间到古镇的工具。也是大爷的忠实伙伴,是他在生活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的动力。

整个场景,宛如一幅古老的水墨画,弥漫着一种朴实而又略显艰辛的气息。我身临其境,脚下的地面湿滑而又冰冷,仿佛是岁月的泪水在流淌。周围的环境简陋而又破败,墙壁上的青苔和裂缝,仿佛是历史的伤疤,记录着这个古镇的兴衰变迁。

这是石桥古镇六大会馆之一的陕西会馆,也是唯一保留下来会馆遗址。占地约三亩,上下两层,由戏台,厢房,天井组成。房脊上有精美的飞龙、祥云还有像壁虎一样的变形动物。它能保存到今天是解放后被部队接管了不然早都没有了,本来前几年外面都刷了大大的几个拆字,后来怎么又成保护建筑了。而今它如同一位缄默的讲述者,在无言之中,诉说着历史长河中悠悠流淌的往事。每一块青砖,每一片黑瓦,都仿佛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,在寂静的时光里低吟浅唱。

古镇的福建街,时光轻敛了足音,如一只慵懒的蝶,翩跹着,悠悠落在岁月的枝桠上。

画面似如夏冬的碰撞,一位男子,手握茶杯,身着素白的短袖,似一朵绽于夏日的云,搭配着休闲长裤,步伐仿若林间的风,悠然且自在。而另外一位男子他身着绘有花纹图案的长棉衣,似一幅流动的锦缎,犹如冬日的暖阳。双手惬意地背于身后,仿若背着一篓时光的闲适,悠然漫步。这种独有的闲适气息,如一缕淡雅的茶香,在空气中袅袅飘散。

古镇幽径深处,有一间被岁月熏染得如墨般黢黑的铁匠铺。这铺中,弥漫着一股独有的气息,像是铁锈与烟火交织而成的神秘乐章,轻吟着往昔的故事。

铁匠这门手艺曾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星辰,照亮了人们的日常。而今时代的车轮如汹涌的潮水,滚滚向前,工业化的浪潮如咆哮的猛兽,席卷而来。廉价而高效的机制铁器,如潮水般涌入市场,将手工铁匠逼到了命运的角落,让这门古老的手艺,在时代的洪流中摇摇欲坠。

我每次和他攀谈都隐约能感受到他对这门手艺深深的眷恋,那眷恋,如同扎根在心底的藤蔓,缠绕着他的每一寸思绪;同时,也有着难以掩饰的无奈,那无奈,像是夜空中的乌云,遮住了他心中曾经明亮的希望。铺子里有些工具也渐渐蒙上了灰尘,像是被遗忘的珍宝,在岁月的角落里默默哭泣。这门手艺是他爸传承给他,而今他又能传给谁呢?他不舍,真的不舍。但他也明白,时代的变迁无法阻挡,就像这炉火再旺,也终究有熄灭的一天。也许,不久的将来,这铁匠铺会彻底消失,如同夜空中一颗流星,划过天际,只留下短暂的光芒。那“叮叮当当”的声音,会成为回忆中遥远的回响,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模糊。

这是2018年3月22日下午三点,阳光像是被岁月之手筛过,从斑驳的屋檐间漏下,如金色的丝线,细密地织在青石板路上,绘出深浅交织、如梦似幻的光影,宛如一幅淡墨晕染的古老画卷。

一个老者简单的嗮被套,却被这阳光的照射下宛如一颗时光的琥珀,封存着生活的片段与情感的密码。它或许是老者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承载着无数个温暖的夜晚和温馨的回忆;又或许,它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特殊意义,如同一个神秘的符号,等待着有心人去解读。这场景它与老街的一切相互交融,共同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又烟火弥漫的画面。

我目视着这一遍区域,又一条老街即将消失。听说前面老屋的地方有一口百年水井,叫石桥井好像是保留下来了,岁月的脚步匆匆,在此刻留下沧桑的回响, 荒芜之中,是时光沉淀的悲凉。岁月的沧桑如潺潺溪流在心头流淌。 每一寸荒芜,都诉说着往昔的旧时光。

作为一个常年在烟火人间的后厨,一名厨子。对于我而言,食材的质地宛如诗篇的韵律,烹饪技巧恰似旋律的起伏,而那周遭的环境,更是我创作灵感的隐秘泉源。

在这张图片里,传统与现代如同两条并行的河流,和谐地交融在一起。在餐饮业的舞台上,这种融合亦是常见的旋律。我们可以保留传统菜肴的精髓,那是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;同时,采用现代的烹饪技术和摆盘艺术,为其披上一层时尚的外衣,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,展现了历史韵味与现代元素交织的奇妙世界。作为厨子,我沉醉于这方天地,从中汲取着无尽的灵感。我愿将传统与现代紧紧相拥,用手中的锅铲和炉灶,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口味的美食。

一个地方坚持拍了十多年想给自己一个交代而已。

当炒勺与快门在时光里相遇,我在烟火气与光影间找到了生命的两面。作为掌勺三十余年的厨子,我以同样的专注端起相机,用十载光阴为简阳石桥古镇熬制了一锅视觉的浓汤。这二十五帧切片,是献给百年驿站的岁月情书。

镜头里晃动的光影是另一种调味艺术。我习惯用厨子的敏锐捕捉晨雾中蒸腾的瓦楞,把老茶馆的铁壶拍出煨汤的温润质感。青石板上深凹的车辙痕,在取景框里成了撒在历史长卷上的椒盐;黄昏里晾晒的蓝布衫,则是悬挂在时光里的风味腊肉。每按下一次快门,都像在案板上斩落精准的刀工,将古镇的呼吸切成可供品鉴的切片。

当数码浪潮冲刷着古码头,我的镜头始终对准那些倔强的旧时光。作为记录者,我像守着老灶头的厨人,用慢火煨着即将消失的市井原味。这二十五张影像串起的,不仅是一条古街的十年心电图,更是一个手艺人跨越菜案与取景框的生命轨迹。灶台教会我等待食材最美的绽放时刻,这份耐心让镜头得以等到老街最真实的模样。当油香与显影液在暗房交融,我终懂得:所谓热爱,不过是把日子过成显影的过程,等待那些平凡里的永恒渐渐显影。

这组习作不是终章,而是持续了十年的长曝光——在时光的暗箱里,我和我拍的石桥古镇,仍在显影。

周代学

周代学,职业厨子,非专业自由摄影师,拍照不是我在现实生活中谋求功名利禄的工具,它只是一个爱好而已!但最重要的,它是我漫游精神世界和心灵深处的导游。

总有人问我为何痴迷拍照?或许因我习惯用两种方式解构生活——灶火中翻滚的食材与镜头下定格的光影,都是对世界的深情告白。工作时追求火候的精准,拍照时享受构图的失控。爱拍食物沸腾的瞬间、街头转角的明暗交界、陌生人眼角的笑纹,像对待一道新菜式般反复调试画面的咸淡。

纪实影社画廊

发布于:河北省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大满贯闯关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